组织离退党支部

[支部理论学习]把准干部制度改革的问题和关键

 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,干部制度改革高歌猛进,一路急行,如今终于进入了无人趟过的“深水区”。这无疑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最具影响力的重大改革举措之一,然而,对此欢欣鼓舞的、吹毛求疵的、冷眼旁观的,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。争议和分歧的焦点,并不是要不要改革的问题,而是改革向何处去的问题,也就是下一步干部制度改革的路径和着力点问题,无可回避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。这就需要我们始终把牢改革的方向,把准改革的问题和关键,就是要做到“四有”,即有序民主、有效竞争、有利择优、有力导向。

有序民主

  扩大选人用人民主,是干部制度改革的既定方针,是破解用人不正之风的内在要求。实践证明,通过扩大用人提名主体、下放用人提名权,开展民意调查、民主推荐、民主测评等方式,进一步拓宽了选人用人视野,弥补了传统用人方式的某些不足,提高了选人用人公信度和满意度,取得了良好的效果。但在扩大民主的同时,也出现了一些模糊认识和负面影响,民主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和滥用,民主的功能和价值不断被泛化。有的对民主的预期无限扩大、鼓吹“民主万能”,认为涉及对象层级越高、参与范围越广越民主,为“民主倒逼”推波助澜;有的把民主等同于选举,主张以考任制、竞任制取代其他选拔方式;有的因民主恐慌而操弄民主程序,搞虚假民主,引发群众反感。就选人用人而言,民主作为辅助工具的功能并不是无限的,在干部选任不同环节、不同层次上的作用发挥也是有差别的。下一步,要着力推进有序民主,把过去粗放式的民主运用精细化,科学区分民意在干部工作各个环节的不同作用和实现方式,正确引导公众的民主预期。比如,把民意的重心和着力点从选拔任用转移到干部的监督管理上来,更多地突出民意在评价、监督干部中的作用;进一步优化民主程序,合理确定民主参与对象和范围,引导公众有序参与,提高民主质量和效率;理顺扩大民主的层级方向,区分选任制、委任制、聘任制、竞任制等不同类型干部的特点,分级分类用好民主这一工具。

有效竞争

  适度的竞争是提高选人用人质量的重要途径,也是突破当前干部工作困境的必然选择。从干部选拔任用的历史进程和实际效果来看,竞争性选拔打破了长期以来干部选任方式单一化、封闭性的倾向,激发了干部队伍的活力,越来越为广大干部所认同,成为干部制度改革的基本特征。当前的突出问题是,竞争性选拔缺乏统一规范,竞争性选拔方式运用的随意性大,对于竞争的心态不稳定,竞争机制不成熟,竞争质量不高,客观上还存在一些不良、不当竞争。比如单位内部的竞争上岗,由于客观上存在利益关联和彼此之间的竞争排斥关系,民主测评和民主推荐有时会受到利益冲突的干扰,单位人事、财务等岗位的人由于平时与大家熟络而先天占有“岗位优势”,手中掌握资源可以对同事有所“关照”的人往往容易得到更多的“感情票”。有些单位在设计选拔方案时,有意识地针对某些特定对象设置特殊条件要求,导致其他人选无法参与竞争,即使参与了,也是“软竞争”或“陪竞争”,常常为人所诟病。长此以往,当事人参与竞争的积极性将会严重受挫,最终这项工作也难以有生命力。有效竞争至少应包括机会均等、程序严谨、过程透明、比选充分等要素,这些要素对于保证竞争的公信力不可或缺。为此,要进一步改进竞争的制度设计,培育竞争意识,规范竞争行为。特别是要把公平公正作为第一位的要求,只有公平公正的竞争才是有效的竞争,才能赢得大家的信任和支持。

有利择优

  择优是干部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,能不能择优也是衡量干部制度改革成效的重要依据。干部制度改革对于择优究竟发挥多大作用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改革决策者本身。有的地方在干部制度改革中,并没有真正把择优作为第一位的任务,不愿或不敢动真格,对改革或多或少抱着装点门面、走过场的心态。有的为了减轻负担、推卸责任,搞“程序推托”,简单地凭票数或分数用人,轻易放弃了党管干部原则和正确集中,置择优于事外。有的假借改革之名,随时随意更改并设计成对自己有利的程序,把个人意志巧妙地转化成了集体意志,把择优变成了“择近”、“择亲”。这就需要加强对干部制度改革的分析、研判和监管,推动改革紧紧围绕择优的轨道运行,进一步提高改革的质量和效益。衡量择优的实际成效,不能只是让组织者作“自吹自擂”式的逐级呈报,还要建立健全上级评级和第三方评价机制,特别是更多地发挥干部群众参与、社会评价和舆论监督的作用,通过有效的满意度调查等方式,准确把握干部制度改革的具体情形和真实效果,确保改革不走样。

有力导向

  用人导向事关人心向背、事业成败。用什么人、不用什么人是导向,用什么标准和方法来选人用人也是导向。干部制度改革的终极目标并不在于选出几个人,而是树立正确的用人标准和科学的用人方法,最大限度地调动干部队伍的积极性创造性,形成凝心聚力、干事创业的工作导向。干部制度改革包含选拔任用、培养教育、考核评价、管理监督、激励约束等环节,每个环节都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,需要系统设计谋划、整体协调推进,形成鲜明的用人导向和工作导向。为此,干部制度改革就不能只是盯着少数人甚至个别人兜圈圈,还要着眼大多数,特别是那些在既往的改革中没有直接得益受惠、甚至上升通道受到影响的人,让那些“大多数”有盼头、有希望,避免“使用一个,挫伤一群”、“买好一批、失去一片”。当前,干部制度改革正处在传统用人方式与现代用人方式交织的“双轨制”时期,需要我们综合运用两种方式的优势,更加有力地发挥正面导向作用,相得益彰而不相互抵牾,不断提升干部制度竞争力,凝聚上上下下的智慧和力量,进一步把各方面的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来。

  回顾已经走过的干部制度改革历程,对今后改革路径和着力点的再选择,考验我们的,将不仅仅是勇气和激情,更多地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不打折扣的群众标准。坚持科学精神,就是要遵守干部工作的基本原理,遵循政治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,尊重人才的发展的一般规律。坚持群众标准,就是要把群众是否赞成、是否受益、是否满意作为衡量标准和根本依据,防止主观臆断、脱离群众和脱离实际。唯有如此,干部制度改革之路才能一往无前,越走越宽广。

TOP